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爱去小说网 www.27txt.info,最快更新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最新章节!

不是载重,一列地铁列车不会超过十节。跟高架铁路在苏州、松江和嘉兴三地之间来回穿梭相比,地铁网络更小,主要是本地运输。因此渐渐形成了动辄三五十节车皮的高架铁路,往返于各地的居民区跟工作区之间。地铁则集中于工作区周边地区。

    由于上海等中心城市的地价越来越高,一些私人铁路公司另辟蹊径,他们在远距离的郊外,他们的铁路沿线建设地产,以低廉的价格或卖活租给平民工薪阶层居住,专门开通专列,在工作时间每日往返城乡之间。所以开始形成住在苏州郊外,工作在上海城区的现象。

    另外,在比历史上外滩大得多的范围之内,绵长十公里都是繁华的商业区,以黄浦滩为中心,有八条向外辐射的区间铁路跟嘉定、华亭、青浦等上海周边居住区连通。形成周边的居住工作分离的局面,是住在郊区,工作在城区的分区现象。

    这种划分也是符合经济规律的,昂贵的城市中心区势必会慢慢转变成商业区,居民会向外转移。不过由于人口密集,加上还没有发展到汽车时代,因此没有像后来的美国那样,以汽车化为基础的富人向郊外迁移现象,而是类似于日本那样的,以铁路的形势,向外转移。历史上日本在一战之前,就出现了这种状态。东京等大城市周边,灵活的私人铁路公司,在自己的铁路沿线,不但密集建设住宅区,在住宅区周边建立商业区,形成居住和工作区的分离。有的铁路公司实力可以强大到控制整整一个县的地步,在该县进行科学规划。

    归根结底,这都是依托于巨大的人口,形成更细致的分工现象。

    这种分工不但体现在生产和生活这种程度上,生产也比任何欧洲国家都更细分。纺纱厂就是纺纱厂,织布厂就是织布厂,已经很少有早期那种纺纱织布一体的联合工厂了。因为纺纱厂和纺织厂都开始发展成了规模巨大的超级工厂,规模小的纺织业工厂在东部沿海已经完全无法立足,根本就竞争不过来自日本、朝鲜等低廉工资水平的邻国。

    体现在机械工业则更加明显,早就出现了大量专业生产蒸汽机,生产锻压设备,甚至一些用量巨大的零部件已经开始标准化专业生产,一些工厂就专门生产某一种消耗性零部件,如轴类产品。规模巨大的机车厂,已经不再自己加工零部件,而是委托给一座座专业工厂。炼钢厂则从生产钢锭开始直接出成品,连铸方式十分普及。

    巨大规模下的分工,不但让中国的生产效率更高,而且工业体系十分完备。完备的结果就是,外国产品可以进入中国市场,但往往只能作为一种补充,挤入中国的经济环节,而无法成为不可替代的一环。因为外国进入中国的商品,大多数都是因为价格优势,少数是因为质量优势,但在中国一定可以找到替代品,要么价格昂贵一些,要么质量稍差一些。另一个结果则是,新技术在这里可以找到各种可能性。

    当西门子公司还在为他们的电力机车在各种博览会上做展览,进行宣传推介的时候,当西门子电力机车还只是一个稀奇玩意的时候。中国已经改进、完善,并找到了成熟的商业模式,推广开来。就是因为在西方诞生的技术,在西方不太齐全的工业体系中,很难找到合适的推广方式,有时候势必要为新事务建立一整套配套的体系,成本巨大。而在中国,则很容易嵌入一些已经形成的体系中。

    当然不是所有新事物都能轻易嵌入旧体系,但在中国相对容易能得到应用,广大的市场空间和细分领域,比任何欧洲国家都更容易找到适合的应用,在中国找不到的,在其他国家基本上也不可能找到。

    因为这样的特质,这些年中国人不但自己大量研发新技术,推广新模式,许多外国的天才,在发明了新技术,或者发现了新知识之后,往往第一时间就想到来中国开拓。

    德璀琳敏锐的看到了这些现象,他还不清楚,中国经济体已经在不知不觉间,成长到了最成熟阶段。新技术即便不是在这个国家诞生,也会第一时间主动传播到这个国家。全世界顶级的人才,都更容易在这个国家找到一展所长的机会。就好像几十年前,一些在本国默默无名的人才,到了英国就能做出一番事业一样。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